【關注木結構住宅】系列報道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9.0級大地震。巨大災難面前,人們驚異地看到日本的木結構住宅雖然被洶湧的海浪挪出很遠,但全然沒有散架。日本的大地震讓木結構建築再度成為焦點。
木結構雖然古老,但也是一種抗震性能極佳的房屋結構,除此以外,現代木結構住宅綠色健康、隔熱保溫、防火防潮,并能釋放大量芬多精和被稱為空氣維他命的負離子,在能源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有專家表示,木結構建築的發展與推廣将會是大勢所趨。為此,本報特推出“關注木結構住宅”系列專題報道,本期将向讀者介紹的是木結構住宅所獨有的文化體驗。
融彙古今 木結構建築再現“骨子裡的揚州”
“結根幽壑不知歲,聳幹摩天凡幾尋。”年輪密密麻麻的參天大樹,見證并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千年曆史。遠朔3500年前,我國就基本上形成了用榫卯連接梁柱的框架體系,到唐代逐漸成熟。與西方磚石結構建築的“以剛克剛”不同,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在抵抗地震沖擊力時,采用的是中國傳統的“以柔克剛”的思維,以最小的代價,将強大的自然破壞力消彌至最小程度。我國許多古代建築都成功地經受過大地震的考驗,如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西應縣木塔等建築,千百年來均經曆過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
而我們的祖先在近千年前就能建造出如此莊嚴美麗而堅固耐久的建築,也充分顯示出當時的匠人對數學、力學、材料學、結構學以及美學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源遠流長,木結構建築演繹揚州千年文化
2014年,古城揚州将迎來建城2500周年。“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地處江北的揚州自古以來便被視為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以木結構建築為主的亭台樓閣、揚州園林。可以說,典雅精緻并富有濃濃文人氣息的“木結構建築”代表了揚州的特色。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與馬德裡、巴塞羅那、不來梅、香港等中外許多知名城市一起,揚州案例展館在未來探索館三樓進行展示。而展現揚州古城的保護與複興的方式,正是與中國館一脈相承的傳統“木構架”。
木構架建築是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迹。古語有雲“牆倒柱不倒,房塌屋不塌”,直到今天,木結構在建築上的應用仍有很大比重,尤其在災害頻繁、能源緊缺的當下,木結構建築大有增長趨勢。
據了解,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擡梁、穿鬥、井幹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擡梁式使用範圍較廣,在三者中居于首位,揚州傳統建築即為擡梁式木結構。
木結構是揚州古建築最大的特點。千年來,揚州民宅木結構體系的建築,與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互為影響,它對揚州文化的建樹與傳播起着明顯的标志性作用。揚州的傳統民宅也都是以木結構作為房屋的核心,每進多為三間,進深多為七架(也有小的為五架梁,大的為九架梁),檐高三至四米,房屋通常都建得高大寬敞。
與北京天壇的祈年殿相似,揚州地标——文昌閣就是八角三級磚木結構建築。 “文昌閣”建于明代萬曆十三年,是揚州府學的魁星樓,舊日閣上懸有“邗上文樞”匾額。曆經百年,屹立不倒的文昌閣,自然也就成了2500年揚州城文化底蘊的象征。
“古”意“新”風,豪第坊再現“骨子裡的揚州”
揚州當代木結構建築第一力作——豪第坊,灰牆黛瓦,雕梁畫棟,庭院深深,仿佛一下子讓人“穿越”進了鹽商時代的揚州城。從聯排别墅到合院别墅再到木結構獨棟别墅,一切都摒棄塵世之燥氣,精工細作,将揚州中式園林特色、皖南村落特色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進行完美融合。提取、糅合漢文化、鹽商文化和農墾文化之精髓,深度演繹了“骨子裡的揚州”。
在豪第坊,為數不多的合院式别墅更是重現鄰裡之親,實現中國文化中的仁愛之美。前院、内庭院和後院的層層圍合,構成一個完整的溫馨居所。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據“豪第坊”工作人員介紹,“二十四橋”是揚州的文化标志這一,在海内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而“豪第坊”也将其“情與景遇,則情愈深,景與情會,則景常新”的理念植入,用“意境”賦予建築以靈魂,二十四橋分布其中,每個細節都能看出人與橋、水和諧相融的景象。“所以,很多來看房的客戶,剛一下車,便驚呼‘好像到了周莊,簡直比風景區還要美!’”
除了對曆史的繼承,“豪第坊”更被賦予了現代生活享受。“豪第坊”引用日本先進建築科技,全加拿大進口木材,運用“呼吸紙”等先進材料和工藝克服傳統建築弊端,同時具備了抗震、防風、防蟲、防潮、隔熱、隔音以及延年益壽等優點。
另據了解,“豪第坊”還自建有農家樂園,面向購買别墅的購房者分别贈送一片菜地,滿足都市人心中的那一份田園夢想的同時,也讓風靡網絡的“偷菜”遊戲成為現實;而其采用地源熱泵技術,并實現24小時太陽能熱水器供熱水使用技術,讓溫暖來得天然、生态,不需要“一度”損耗。除此以外,星級管家服務、數字化小區以及室内遊泳館、高爾夫練習場、網球場等配套,讓舒适尊貴的幸福生活變得唾手可得。
李雲